在建筑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,一场关乎混凝土企业生死存亡的“自救”行动正在华南珠三角地区率先打响。
近十家商品混凝土企业一次性涨价50元/方
近日,乳源瑶族自治县宏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、韶关市城兴住宅工业有限公司、韶关市三创混凝土有限公司等近10家商品混凝土企业联合发布调价函,宣布自2025年6月23日起,各强度等级混凝土价格统一上调50元/立方米。这一举措不仅引发了行业震动,更被视为混凝土企业在长期低价竞争后的一次“绝地反击”。
低价竞争恶果,约18000多商混搅拌站家面临倒闭风险
过去几年,受房地产市场下行、基建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,混凝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。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,企业间不惜以“白菜价”恶性竞争,导致混凝土价格长期处于不合理低位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已有超过100家混凝土企业因无法承受长期亏损而倒闭,行业生态遭受严重破坏。
“价格战打到今天,许多企业已经无利可图,甚至亏本运营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透露,“低价竞争不仅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,还让产品质量、供应稳定性难以保障,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产业链。”
有机构预测,未来三到五年内,全行业约70%约18000多商混搅拌站家面临倒闭风险。与此同时,头部混凝土企业通过产能扩张抢占市场。
华南企业率先“破局”,联合涨价能否扭转行业颓势?
面对生存压力,华南珠三角地区的混凝土企业选择抱团取暖,以集体涨价的方式寻求突围。在调价函中,企业一致强调:“此次价格调整是基于市场供需及成本压力的理性回归,旨在确保产品质量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,同时保障客户的长期供应稳定。”
业内人士分析,此次涨价若能成功落地,可能成为全国混凝土市场的风向标,带动其他地区企业跟进。但也有声音认为,在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,涨价能否持续仍存变数。
相关行业人士指出,当前混凝土价格走势分化严重,反映出不同区域供需关系、原材料成本的差异。此次华南企业的“涨价自救”行动,或许只是行业变革的第一枪。未来,混凝土市场可能面临中小型企业若无法扛住成本压力,可能进一步被淘汰,行业集中度提升。同时部分混凝土企业换型升级,通过智能化生产、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,维持盈利。
混凝土行业的困境,本质上是低效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萎缩之间的矛盾。华南企业的涨价尝试,既是自救,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呼唤。然而,单纯依赖提价并非长久之计,企业更需通过技术创新、产能优化、服务升级来提升竞争力。这场“涨价风暴”最终能否席卷全国?混凝土行业能否走出寒冬?市场正在等待答案……
来源:水泥人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未经许可或未注明出处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